查看原文
其他

抖音:娱乐至死 | 4月读书手记

小沈 alph恍然大悟说道 2019-04-29

这个月读了《娱乐至死》,这本出版于1985年的作品是一本有洞见、有力量的控诉书,它早早就警示了大众“电视(作为媒介)会把我们的文化变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然而2018年的我们仍然心甘情愿地一头栽进了这个甜蜜的陷阱。

有人认为新媒介只是旧媒介的扩展和延伸,比如汽车只是更快的马、电灯是功率更大的蜡烛,这种思维低估了技术,也误解了媒介。《娱乐至死》全书围绕“媒介即隐喻”的中心论点展开,即媒介的技术倾向和包装手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文化并改变社会。比如,电视的出现是反文字文化的,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可以帮助读者建立理性思维,因为阅读本身就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利用自己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来规整信息、发现谎言、明察困惑、对比观点以及举一反三。但电视不是,它的力量在于传播信息,而不是解释或分析信息;思考不是表演艺术,而电视需要表演艺术。快速闪现的图片和支离破碎的信息无法连贯成为一个智慧整体,却成了现代世界我们最习以为常的沟通方式。

有人会说:“看电视只是为了放松娱乐。”这无疑低估了电视作为公众话语的力量。Czesław Miłosz是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在领奖后说道,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是“拒绝记忆”。如果习惯了从一个本身结构就是偏向图像和片断的媒介里接受信息归训,那我们注定要丧失历史的视角,走进泛娱乐化的深渊。

在21世纪的我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民娱乐这一势头继续高歌猛进,下面应读者要求,我结合抖音继续讨论这一话题。

抖音是当下最火的app,我室友第一次下载这app直接刷到凌晨2点,第二天红着眼睛跟我说这倒霉玩意儿有毒,我不信邪,结果我刷到凌晨3点。它以独特的推荐算法和信息瀑布流营造了一种比电视更精彩的感官刺激,十来秒的演出,手指划拉一下就是下一场秀,抖音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next。

电视当年也是这个套路,主持人用标准的微笑和口音为我们不断切换节目,在这个由电子媒介勾画出来的世界里不存在秩序和意义,美国打叙利亚了没关系的,换台之后映入眼帘的广告可以立马消解我们的负面情绪,仿佛刚刚隐隐察觉的不对劲只是一场临时发作、无须担心的肚痛。在抖音上,我们想看什么不想看什么,算法渐渐会明白的。一会儿这个出现,一会儿那个消失,这是一个没有秩序、没有意义的世界,人们也将自己对真实世界的认知硬生生地割裂开来。

在为了写本文重新下载抖音并观看了约1000条之后,我总结出该平台目前最流行的几类视频(按题材)如下:

  • 素人自拍(歌舞模仿、对口型、主题挑战等)

  • 恋爱套路(搭讪、表白、秀恩爱)

  • 专业技能(歌舞、体育、艺术、职业)

  • 萌宠萌娃美女帅哥(不用做啥,看着就心情好)

  • 教育(英语、life hacks、人生哲学)

  • 旅游猎奇(美景、美食、街头艺人)

  • 恶作剧搞笑(实际上不好笑,快手风格)

  • 生活随手拍(最正常的一类)

并且,以上所有题材!都后期配有!神神叨叨的!口水音乐!

怎么说,毕竟抖音是以音乐短视频的定位起家的,但我没看多久就开始脑壳疼。这其实是电视时代最大的遗毒,因为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都会依赖音乐告诉观众此处应该表达什么感情,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朱军的《艺术人生》(我说这个是不是暴露年龄了?),钢琴一起大家就齐刷刷掉眼泪,对观众的情感操控竟然如此简单,而观众竟然会沉迷于如此拙劣的刻奇,人真的是很好骗哈。抖音上带了BGM的小视频就和套了滤镜的照片一样,像遮丑一般掩盖了世界的朴素本质,引发观众对于非娱乐性的现实生活的不必要焦虑和逃避。而且只要看2个小时以上就能发现,这些音乐全部都有套路可循,例如只要是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美景的视频,BGM有99%可能是望月之城国家宝藏那首,塑造了一种波浪壮阔的瑰丽奇景,表达了作者大国碾压式的民族自豪感。

有人说:“抖音解放了中国人的天性,从此生活更加轻松愉快了。”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我们并没有变,只不过又陷入了一种同质化严重的套路式娱乐而已。我在哥大的时候摄影教授跟我们强调,不要拍唐人街,也不要拍街头艺人。这两者的照片都是利用陌生感来抓住观众的猎奇心理,表面再精彩也不是真正的世界。抖音同理,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分享平台,而是一个万人秀场,我不觉得为了求赞的表演有什么值得几百万人集体狂欢的。如果旅游变成了打卡、亲友互动只是为了拍抖音、迎头遇上美好的事情却只想着上头条,那么人们就主动放弃了感受世界的智人特权,真实走进了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布热津斯有个叫tittytainment的理论,中文名叫”奶头乐“,名字非常三俗但其实很生动形象,以上我总结的绝大部分抖音内容都可以归为某种titty,其实就算抖音上没有,别的平台也会提供。接下来我要讲的是真正需要我们警惕的问题:抖音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娱乐的内容,还把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展现出来,甚至包括了教育。

抖音的话语形式有着鲜明的特征:简短、耸人听闻、结构零散,大概就是川普说话的那种调调。这种脱离语境、不含逻辑的传播形式是最不适合教育的,可偏偏抖音的强大感染力让很大一部分人以为可以从抖音上看到世界、学到一切。教做饭、教英语、教恋爱、教人生……全部都是脱离了语境的小花招。真正的知识是要付出汗水才能获得的,哪怕是做一道菜到底要放哪些调料。《娱乐至死》总结了电视教育哲学的三条原则,exactly也适用于抖音:

  1. 学习没有前提条件:观众不需要具备其他知识、学习不用循序渐进、电视/抖音通过摒弃教育中的顺序和连贯性彻底否定了它们和思考之间存在的联系

  2. 学习不能令人困惑:令人困惑就意味着低收视率/没有赞,任何信息都要以最简单易懂的方式出现,反正最重要的是观众的满意度,而不是观众的成长;

  3. 学习应该避开阐述:结论,我们只要结论,争论、假设、讨论、推理、辩驳等等的思考过程都要舍弃,总不能在屏幕上播出“让我想一想”以及之后令人尴尬的沉默吧。

一个看过几万条抖音的人可能会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都可以快速简单地解决。背单词可以靠抖音,谈恋爱也可以靠抖音。但事实就是,这是自欺欺人。我也不说抖音上教外语的素质参差不齐了,比如说上次居然看到一个人教在美国餐厅结帐要对服务员说“I want to settle account”,哪怕是背个单词,10秒钟的闪现就够了吗?似乎学了很多,其实来历、涵义、用法什么都不懂。谈恋爱也是,抖音上的各种套路看似甜蜜实则轻浮。不是所有的话语形式都能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的,就好比诗歌无法被翻译一样,它们改变了这些话语的本身,更破坏了赋予这些话意义的情境。喜欢的感觉一定要真实地表达,套路只是自作聪明的鸡贼伎俩,抖音真的是在不遗余力地教坏小朋友,我的脑壳又开始疼了。

说了这么多抖音的不是,最后放两条我喜欢的抖音吧,没有做作的表演,就只是生命中一些暖心的时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1338bwzxwx&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133897u2cn&width=500&height=375&auto=0



Disclaimer:我本人仍然坚决捍卫大众娱乐的权利。

往期读书手记:

    读书 | 3月阅读手记

    读书 | 2月阅读手记

    读书 | 1月阅读手记

往期时评:

    投资 | 空虚经济席卷全国,怎么赚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